人形机器人给运动控制系统行业带来增量 内资产业覆盖度高 运动控制器向中高端发力
作者:admin 发布时间:2025-05-07 浏览:91

  运动控制系统是工业自动化设备的核心部件,工业机器人的发展利好运动控制系统行业发展。与工业机器人相比,人形机器人强调“类人”属性,步态控制、抗冲击、轨迹规划要求均更高,难度显著提升,有望给运动控制系统带来市场需求增量。

  运动控制系统主要由控制层、驱动层以及执行层共同构成,在政策鼓励下,内资厂商在各品类拓展上均进展顺利,行业覆盖度较高,运动控制系统国产替代势不可挡。细分来看,我国运动控制器向中高端发力,PC-Based 控制卡市场由美国泰道、翠欧等外资品牌占据的格局正在被打破;伺服系统方面,早期日系厂商优势突出,但 2020 年以来内资如汇川技术等奋起直追,开始加速替代。

  一、工业机器人发展利好运动控制系统行业发展,人形机器人有望带来市场需求增量

 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《中国运动控制系统行业发展现状调研与投资趋势研究报告(2025-2032年)》显示,运动控制是工业自动化控制核心场景、运动控制系统是工业自动化设备的核心部件,可以使系统终端执行机构的位置、速度、转矩等输出参数准确地跟随输入量变化,运动控制是电子制造、锂电光伏、物流、工业机器人等先进制造生产执行过程中实现精确定位、精准运动的必要途径。

  2022年全球运动控制系统行业规模达155亿美元,随着工业机器人发展,预计到2027 年 全球运动控制系统行业规模达到 200 亿美元,期间复合增速 5.2%。

  工业机器人通常采用 PC 作为上位机完成人机交互/轨迹规划,基于 PLC 或 PC-Based 控制器通过关节控制、位置控制、力控制实现运动控制。而人形机器人强调“类人”属性,步态控制、抗冲击、轨迹规划要求均更高,难度显著提升,有望给运动控制系统带来市场需求增量。

  运动控制系统主要由电气系统的控制单元(控制层)、驱动单元(驱动层)以及机械系统的电机部分(执行层)共同构成。控制层包括 PLC、IPC、PC-Based 等;在驱动和执行层可分为伺服系统与步进系统,步进系统控制简单、成本低、可靠性高,而伺服系统定位精度高、动态响应快、稳定性好,因此更为高端。

  《“十四五”智能制造发展规划》明确提出,到 2025 年,我国的供给能力明显增强,智能 制造装备和工业软件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显著提升,国内市场满足率要分别超过 70%和 50%。

  在政策鼓励下,内资厂商在品类拓展上均进展顺利,依靠“解决方案+性价比+服务”拓展客户,打破依靠单一“性价比”的竞争模式。目前汇川、禾川、伟创等厂商均具备“伺服+变频+PLC”三件套,其解决方案足以与外资厂商同台竞技,相对 OEM 领域的日系品牌竞争优势更强。内资厂商行业覆盖度较高,运动控制系统国产替代势不可挡。

  细分来看,2019年我国运动控制系统总体市场规模为 425 亿元, 其中运动控制器市场规模 85 亿元,占比20%;伺服系统市场规模 340 亿元,占比80%。

  运动控制器方面,中国运动控制器行业将向高性能、多轴同步、智能化、自适应控制方向发展,并通过支持工业互联、模块化设计和云边协同提升灵活性和效率。同时,紧凑型和低功耗设计将满足轻量化与绿色需求,助力智能制造、机器人与自动化装备的广泛应用,为工业升级提供关键技术支撑。

  随着国内品牌逐渐向中高端发力,此前PC-Based 控制卡市场由美国泰道、翠欧等外资品牌占据的格局正在被打破。根据数据,2024 年,中国企业固高、雷赛分别跃居国内PC-Based 控制卡市场第二、第三位,占比7%、6%,仅次于德国倍福(18%)。

  伺服系统方面,早期日系厂商优势突出,但 2020 年以来内资开始加速替代,龙头汇川技术份额从 2017 年 5%提升到 2024 年的 28%,头部地位显著;二线国产品牌禾川科技、信捷电气、雷赛智能等也奋起直追,市占率各约 5%,后续有望持续提升。长期来看,伺服行业内资占比将超过 80%。